为深化人才培养,构建实践教学体系,切实提升学生对乡村治理实践运行的认知水平,我院乡村治理系组织2024级本科生赴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光华镇尧西村进行实践调研活动,活动主题为“传承红色精神,学习治理经验”。2025年10月25日,师生一行抵达尧西村,先后参观学习了毛泽东纪念馆、烈士纪念馆、村办企业、农村日间照料庭院、美丽庭院,参与了重走长征路活动,听取和交流了数字综合网格治理平台的运行。
活动第一站,师生们首先参观了村内约20间红色文化纪念馆。展厅主体建筑上下两层,占地面积近2000平米,馆内收藏珍贵的红色文化藏品20000余件,包括材质各异、大小不同的各类雕塑、书画、纪念章和老物件。在讲解员绘声绘色的介绍中,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红色文化展馆的创造性纪念价值,红色资源的开发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,更有效推动了当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,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,兼具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文化价值。
随后,师生们走进兴尧粉条厂,围绕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与产业链治理模式展开调研。通过实地观察与交流,同学们真切体会到“产业兴旺”作为乡村振兴基石的关键作用,也直观看到产业治理如何实实在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。紧接着,通过走访日间照料中心、美丽庭院示范户,师生们切身感受尧西村在村容提升、生态治理方面的成果。
研学第三站来到庄严肃穆的董光华烈士纪念馆。在这里,师生们聆听了一场跨越三代的治理故事。从董光华烈士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,到其子辈投身于新中国农村建设,再到孙辈如今以村干部身份带领村民奔赴小康。这个家庭的变迁史,恰是尧西村乃至中国乡村发展历程的生动缩影。这段历史让同学们感受到,乡村治理不仅是一项需要专业技能的技术性工作,更是一份承载情怀、需要奉献精神的的事业,精神的传承是治理能力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内核。午餐时间,师生们体验了独具特色的“忆苦思甜”主题餐。在粗粮简食中回味艰苦奋斗岁月,同时结合乡村饮食文化,深入探讨乡村治理中的人文关怀与特色资源开发策略,实现“味觉体验”与“专业思考”的双重收获。
下午的行程聚焦于现代乡村治理的多元实践。在“重走长征路”模拟路段,师生们不仅体验了革命先辈行军的艰辛,更惊叹于尧西村巧妙融合红色资源、生态景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创新思路,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为乡村资源转化提供了鲜活范例。随后,师生们探访了特色窑洞和知青小院,直观感受到乡村文化资源与治理实践的融合创新成果。
最后一站,师生们走进尧西村村委会。村委会内的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,网格员分布、事件处理进度、交通实时监控等信息一目了然。村网格长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APP接收、上报、处理村民反映的各类问题,从邻里纠纷到安全隐患,实现了“小事不出网格,大事不出村”的治理目标。这场面对面的交流,彻底打破了同学们对乡村“落后”的刻板印象,让大家清晰看到数字化如何为传统乡村治理插上现代化的翅膀,显著提升治理效能和精准度。
尧西村是乡村治理的鲜活样本,成功的乡村治理是红色基因传承、绿色产业支撑、生态宜居建设、数字技术赋能和高效组织协同等多重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此次尧西村研学行,不仅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治理专业实践课,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。它让年轻的学子们双脚沾满泥土,心中沉淀思考,在广阔天地中明确了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,也为乡村治理专业人才培养写下了生动而坚实的注脚。